让“娘家味道”飘香“宝岛婆家”——两位大陆配偶的故事

  发布时间:2025-05-12 04:39:18   作者:玩站小弟   我要评论
新华社记者赵博、齐菲高雄市前镇区,有家远近闻名的“靖湾云南凉面”。招牌的椒麻鸡胸肉米线,以手工云南米线和鸡肉做底,拌以黄瓜丝、胡萝卜丝、白芝麻、花生颗粒,再浇上特制辣椒油,麻辣鲜香俱全,正宗的“云南味 。

  新华社记者赵博、娘家味道齐菲

  高雄市前镇区,让飘有家远近闻名的香宝“靖湾云南凉面”。招牌的岛婆椒麻鸡胸肉米线,以手工云南米线和鸡肉做底,家两拌以黄瓜丝、陆配胡萝卜丝、故事白芝麻、娘家味道花生颗粒,让飘再浇上特制辣椒油,香宝麻辣鲜香俱全,岛婆正宗的家两“云南味道”吸引四方食客。

  小店主人是陆配来自云南曲靖的湛秀英。和许多陆配姐妹一样,故事选择两岸婚姻让湛秀英经历人生苦辣酸甜。娘家味道如今,她认真经营这家小店,期待越来越多“宝岛婆家”的乡亲,通过饮食文化认识和了解“大陆娘家”。

  “身为大陆配偶,娘家婆家一家亲一样好,是我们最大的心愿!”湛秀英的话,道尽这个群体的心声。

  2000年,23岁的湛秀英嫁来台湾。航班时间晚,通关手续又繁琐,抵达时已是凌晨。没想到家门口却热闹非凡,邻居们熬夜等待,只为看一眼“大陆新娘”。

  说起这段往事,湛秀英忍俊不禁。一晃多年,当初的人生地不熟,早已不复。“街坊们很热心,常常看我忙不过来,就帮忙丢垃圾,还帮店里客人安排停车。”她说,他们对于大陆人的陌生感,也在日常相处间慢慢消解。

  南台湾民风淳朴,性格开朗的湛秀英很快融入当地社会。她发现,身边去过大陆的人很少,对大陆多有误解。这让她萌生推动两岸交流的念头。湛秀英参与成立中华两岸一家亲交流协会,积极投入云台两地文教交流活动。

  2017年,湛秀英在兼职任教的和春技术学院举办“云南文化月”活动。“反响很好。”她说,师生对“彩云之南”的风物民俗产生浓厚兴趣,让自己倍受鼓舞。

  后来,湛秀英想到开一家店,来展示美丽家乡,既是餐馆,也是茶室、咖啡店。顾客畅享米线、腊肉、咸豆花之余,还能品尝普洱茶、小粒咖啡。望向博古架,刺绣手袋、蜡染布艺、翡翠摆件、民族服饰……云南风情扑面而来。

  午餐时分,一对来自屏东的中年夫妇慕名到访。妻子李女士是抗日远征军后人。她说,从小家里就吃云南米线,没想到多年后,在高雄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又找到“这个味道”。

  尽管乡音不再,李女士还是开心地与湛秀英拉起家常。遥远的“云南老家”,在这一刻,仿佛近在眼前。

  “开店后遇见台湾各地客人,常会有这样的惊喜和感动。”湛秀英说,这就是她坚持将小店经营下去的原因,“我是大陆人也是台湾人,通过饮食文化促进更多两岸之间的相知相识,是我应该做的”。

  在台北,也有这样一位认真经营“娘家味道”的大陆配偶。

  她叫冯纯利,30岁时嫁给同在广东打拼的台湾丈夫,2016年来台定居。3年多前,冯纯利在台北市中山区租下小小的档口,起名“feng good”,主营粉面。

  她的拿手美食是武汉热干面。焯面、拌料、出餐……不到5分钟,一碗地道的热干面就端到食客面前。面条爽滑劲道,芝麻酱醇厚,辣油香浓,和着恰到好处的卤水,正是来自长江边记忆里的味道。

  “我在武汉东西湖长大,年纪轻轻就离开家,当过鞋厂质检员,做过服装生意。虽然‘到处岔’,内心深处总忘不掉家乡的模样。”冯纯利说。

  为“复刻”家乡味道,冯纯利没少花心思。光是面条,就跑东跑西找了好久,终于在台北万华一家传统市场找到心仪之选。“不能太细,又不能太硬,要韧得刚刚好。”

  冯纯利说,辣椒油和卤水必须亲手制作,才保证口味。发现台湾百姓有吃肉燥的习惯,她又加入炒制好的肉末提鲜。

  一碗热干面,定价60元(新台币,下同)。在“铜板美食”(意为100元以下、用硬币购买的食物)日渐稀少的台北,堪称低廉。“我期待‘回头客’。”冯纯利笑着说。

  台北房租高,她只好住在新北林口大姑家,每天搭公交、捷运往返30多公里;档口没有空调,炉子一开,温度直线上升,入夏后更是难熬……谈及种种辛苦,冯纯利说,只要生意好,再苦也值得。

  “feng good”渐入佳境,工作日的午市,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年轻人大排长龙。除热干面以外,肠粉、酸辣粉、螺蛳粉同样热销。“分量足、用料好”“味道平常却不平淡”“在地推荐”……他们把好评公允地写在网络上。

  还有食客吃过热干面后,跑到武汉旅游。再来光顾时,翻出手机相册给冯纯利看“下雪的武汉”,分享愉快的游览经历。

  点滴积存的友善,让冯纯利逐渐融入“宝岛婆家”。看到街头巷尾的“串串香”“剁椒鱼头”“酸菜白肉锅”招牌,她也会对“娘家同行”感到亲切。

  “我们把最珍视的家乡美食带到台湾,自然是用最真诚的心意来经营。”冯纯利说,这份心意得到回应,是最开心的事情。

  • Tag:

相关文章

  • 用传统技艺激活乡村振兴引擎

    走进比如县比如镇尼囊村,一栋悬挂着“非遗扶贫就业工坊”牌子的房屋里,各色陶器作品引人注目。在这里,共有6人学习传承制陶手艺并就业,生产期间每人每天可以挣300元。近年来,那曲市文化和旅游局着力推动非遗
    2025-05-12
  • 传播核心价值观需要更多生动故事 

    读了《294天,一个患病女孩爱的轨迹》(12月21日《黄海晨刊》)一文后,感动之余,笔者也再次体会到,“晨刊梦想漂流瓶”栏目中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,正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。  故事是价值观
    2025-05-12
  • 七旬老汉因交通事故获赔70万元

    农村户口缘何能按城镇居民赔偿听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教你学“法”本报记者 刘祥彩 通讯员 梁作升赔偿细则细则一:伤残赔偿,农村和城镇赔偿标 准不同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,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赔偿标准有所差异。
    2025-05-12
  • 无驾驶证借车练手后果很严重 朋友图一时义气被罚得“肉疼”

    本报讯(记者 迟锐) 有驾驶证的刘某与未取得驾驶证的王某一起外出办事,刘某竟将车交给王某驾驶练手,被执勤的交警查获后,双方均遭到重罚。 12月18日9点30分左右,莒县民警在辖区225省道巡逻时,发
    2025-05-12
  • 台湾父子跨海大陆牙科“创业记” 盼来年新发展

    中新网福州2月12日电 (郑江洛)正月十五,春节假期的热闹氛围仍未消散,台籍医师柯冠廷已在位于福州市的升业口腔诊所里忙碌不停。这家由台湾父子开设的牙科诊所,早在正月初六就开门迎客,继续为患者们提供口腔
    2025-05-12
  • 夏庄镇李家石岭村:百岁老人苗文路【图】

    莒县夏庄镇李家石岭村地处丘陵,位于夏庄镇驻地西北约4公里,石岭河围绕村北、村东转了半圈,汇入马公河,进入沭河。全村300多户900多口人,村民主要以务农为主,农作物主要是小麦、地瓜和玉米。百岁老人苗
    2025-05-12

最新评论